群文动态
传统村落在活化中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案例还有不少
宣城地方网 发布时间:2023-04-12 04:54
最美人間四月天。春日的安徽宣城,是畫裏的江南人家。從宣城市區駛至水東鎮宗村路口右拐,一座依山而建、高聳聳立的石頭寨出現在眼前。遠遠望去,古寨以獨特的建築藝術和人文景觀,點綴於綠水青山之間,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幾年前,這兒還是一片荒蕪的亂石崗。經過建新、創舊、做奇的手法依據地形地貌將天然山體、石林、竹海進行構思改造,遊客紛至沓來,村莊文旅展開生機十足。

「荒山」變「金山」,在宣州,傳統村落在活化中助力村莊復興實踐案例還有不少。近來,央廣網記者造訪調研發現,因地製宜展開工業、引入高校科技研發團隊供給科技支撐、盤活擱置資源推進農旅交融、藝術賦能村莊建造……一系列探究讓當地農人增收致富,讓村莊和美宜居宜業,匯成全面推進村莊復興的美麗答卷。
稻蝦輪作,走上生態致富路眼下,正是製品蝦起捕和龍蝦苗出售的好時節。連日來,位於宣州區洪林鎮的念念蝦稻輪作專業合作社「稻蝦共作」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將沈在水裏的蝦籠提起,一只只鮮活的小龍蝦滾落籃筐。
「以前既種田也打打零工,一年收入7、8萬,現在一年收入有25萬左右。」洪林鎮七景村蝦農李孝強高興地說。每天,他都會與妻子來到蝦田,時間重視著小龍蝦的生長狀況。
念念蝦稻輪作專業合作社擔任人羅念念告知記者,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現在洪林鎮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構成了3萬畝的稻蝦歸納種養示範區,300余農戶參與稻蝦歸納種養受益,戶均增收6000元左右。
全面推進村莊復興,離不開農業科技立異的賦能和支撐。為了不斷提高宣城稻漁歸納種養工業的科技水平、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宣城生態農業展開和村莊復興供給科技支撐,2018年開始,上海海洋大學洪林科研中心籌建,與宣城市宣州區農業村莊局、洪林鎮人民政府等進行「產學研」的深度合作,依據皖南區域的土壤、氣候和工業需求等,圍繞宣城稻漁種養工業中「稻漁形式」「養分飼料」「種苗繁育」「種質篩選」「水質調控」和「品質提升」等關鍵技能展開研究、集成、中試、示範、技能推行和培訓。
「傳統稻田養小龍蝦,有個缺點,在高溫時期,小龍蝦會有『五月瘟』,病害比較嚴重,而且高溫會導致小龍蝦種質退化。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咱們將高溫期的那茬蝦換成羅氏沼蝦,沼蝦在高溫期產值好,價格也高。到本年停止,咱們現已試驗兩年了,都成功了,咱們是2月底至3月初放第一茬小龍蝦苗,到了4、5月就賣蝦。7月份放羅氏沼蝦苗,9月底就能夠上市,到10月中旬就悉數賣完。」
斡旋是常駐科研中心的一名科研人員,這兩年,他簡直每天都是在實驗田、塘口、河邊和蝦蟹一同度過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成果留到百姓家,本年開始,科研中心領銜展開的「小龍蝦+水稻+羅氏沼蝦」輪作與共生技能將進入大面積推行階段。
稻蝦輪作與共生的經濟效益怎麽樣?上海海洋大學洪林科研中心基地擔任人張冬冬給記者算了筆賬,小龍蝦早蝦畝產值約5200元,第二茬大規格羅氏沼蝦售價均勻50元/斤,畝產約60斤,畝產值約3000元,稻谷畝產約1000斤,畝產值約1200元,三者算計畝產值約9400元,凈利潤約4000元。「現在,在稻蝦輪作的形式下,每畝稻田的效益能夠提升3000多元。」張冬冬說。
「該形式還減少了化肥用量40%以上,減少農藥使用量約60%,肥料、農藥用得少,更健康環保,也利於傳統稻蝦形式的轉型晉級。」
現在,科研中心的研究和技能示範工作緊密結合工業需求已帶動周邊10萬畝以上的稻漁種養工業展開,畝增收1000元以上,構成了5億元以上的稻漁生態工業。
盤活資源,探究興業富民路初春時節,在宣州區水東鎮祁梅村的親心谷文明旅行休假區,遊人如織。來自安徽省合肥市的自駕遊遊客王茜茹說:「節假日放松放松,帶著家人來安靜的山谷轉一轉,這兒青山擁抱,空氣清新,是休假的好地方。」
水東鎮祁梅村坐擁旖旎的天然風光,地處江淮分水嶺重要地帶,天然構成的低山丘陵地形,使這兒具有了原生態的天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地貌植被,親心湖的湖水在山谷中緩緩流動,構成一幅動態結合的山水美景。
年之前,由於團體山場與鄉民組山場的產權糾紛,鄉民天怒人怨,村兩委頭疼不已。」祁梅村黨總支書記黃連洲告知記者。
怎麽破局?在黃連洲看來,展開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為此,祁梅村直面困難,探究出了一條大眾增收、村團體增益、企業增效的新路子。
2016年,祁梅村迎來了展開的機會,來自杭州的「親心谷」文明旅行項目盤活了團體林地3100畝,讓村裏每年獲得保底分紅收益91萬元。親心谷景區以「養身、養老、養心」為展開主線,結合養老公寓、森林探險、水上遊樂等項目,該項目建成後,100多個用工崗位率先聘任當地人。
相同,本年元旦,祁梅村康養公社也正式對外經營。該項目遊客招待中心於2022年7月與山嶼海集團達到經營權出讓,出讓遊客招待中心經營權讓祁梅村團體每年多了30萬元的保底收入和20%的公社純利潤分紅。
「春節期間咱們生意非常火爆,餐飲招待了65桌約700人次,住宿招待180人次,完成經營額近12萬元。」公社擔任人後其文告知記者。
現在,祁梅村經過山場租賃等擱置資源盤活方式,為全村展開帶來了資金,年村團體經濟收入已超越125萬元。這也招引了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紛繁返鄉,當地鄉民也使用這兒的資源稟賦建起了農家樂、旅行民宿,吃上了「生態飯」。唐存富就是其間的一員。
老唐本年50歲,近幾年,他瞅準商機在村裏開起了農家樂。「這兒有山有水還有大文旅項目,農家樂現在一年就有十來萬的收入。」唐存富說,「下一步,咱們將繼續加強黨建引領、村企協作,完成同頻共振,展開好康養旅行、農產品采摘等特征農旅工業,祁梅村一定會越來越誇姣!」談起未來,祁梅村黨總支書記黃連洲決心滿滿。
藝術融入,激活魅力村莊路走進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行進村,300平方米的「藝術空間」成了它的嶄新地標。七彩的鋼琴鍵盤造型裝置像一條從山上流動而下的音樂河,流向了山下大紅的「心心相印」竹編景觀。在保留村莊質樸面貌的基礎上,行進村將藝術符號和元素充分融入其間,讓傳統村落迎來晉級。
行進村是宣州區探究建造「藝術村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區從村莊文明活動組織、村莊藝術構思設計、村莊基礎設施建造、鄉土文藝作品創造、構思工業展開等方面逐步破題展開,發掘村莊本地資源優勢,用文藝為村莊鑄魂、塑型、賦能。
青磚黛瓦,街巷幽深。離行進村不遠的水東老街,早在唐代便有了繁華街市。現在,水東鎮對水東老街進行藝術化、構思化改造,建成水東美術館、家城圖書館、化石玉石館、音樂小鎮等,留住老街的一起,又勃發出新的生機。
音樂人鄭小剛,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由於一部紀錄片的拍照走進水東古鎮,現在,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老街「音樂小鎮」的策劃和履行經理。傍水而建的水東鎮讓鄭小剛想到了北京後海。「如果把人留下來,音樂也是一個招引點。希望人們在這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可能是這兒的某一段音樂,某一句旋律。」
水東老街有一座皖南皮影民間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展出皖南皮影的場所,皖南皮影博物館深受遊客喜愛。「現代的樂器律動和歌曲旋律線跟這些老藝人的傳統曲目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咱們現在正在測驗吉他演奏流行歌曲和皮影人物的互動。」鄭小剛說。
依托老街的歷史面貌和文明藝術氣味,水東古鎮每年都舉行文明旅行節品牌活動,整合各類文旅業態資源,舉行「夜嗨古鎮皖美消費」系列活動,提振經濟生機。2022年,全鎮共招待遊客約80萬人次,完成旅行總收入約90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藝術服務村莊復興實踐中,宣城宣州區還加強文藝家協會與藝術村莊之間的共建,活躍聯系對接各級藝術名家和藝術院校駐村創造,文聯成為推進基層文藝立異展開、文藝助力村莊復興的重要陣地。
